东方第一大港政协说 | 张志强:探索港口新质生产力运用,为千亿产业 崛起筑基添翼
时间:2025-09-15 17:36 浏览量:

“东方第一大港”是镌刻在泉州市港口血脉中的历史荣光。1999年,时任福建省代省长习近平到鲤鱼尾10万吨级专用油码头检查指导,高度重视石化产业发展,强调要把石化产业放在全省产业结构中举足轻重的地位。1995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福炼10万吨级码头,题字“发展石油化工,振兴福建经济”。多年来,我们不负党中央的嘱托与期望,从1982年福炼选址湄洲湾南岸,到1988年肖厝港区为炼厂重件设备服务而建设的首个万吨级杂货码头竣工验收,如今已拥有1万至30万吨件杂货、化工品、成品油原油、液化烃码头17个,有力服务福炼、中化两大龙头企业,也催生了泉港、泉惠石化园区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年进口原油占全省约90%、全国5%,为属地港产城融合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也为泉州市港口打造超级IP创造了战略机遇。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支持管道互联互通,构建临港工业配套库。作为全国九大石化基地之一,我市港口集聚了全省80%的港口危险货物储罐,降本增效提高企业获得感和认同感尤为重要。2023年以来,我中心全力推动公共化工仓储库区与临港工业库互联互通,进一步释放码头及储罐的生产效能,发挥港口在物流的龙头与配套作用。截至目前,中燃与国亨、福炼与宏海、国网与宏海管道互联互通项目均已建成并投入运营,并发挥经济效益,共降本增效约2855万元。目前这些项目已向交通运输部申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项目。因此,建议属地政府在更大范围上支持建立临港产业配套库,如目前正在推进的港丰能源与泉州中化及泉惠石化园区的互联互通项目,强化“港产一体”保供。 

二、拓展保税船燃加注,提高港口服务能力。保税船用燃料油加注是目前各地争抢发展的自贸区核心业务,产业附加值高。经统计,2024年国内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总量总计1988万吨。湾内中化泉州石化公司具有生产船用燃料油的能力,在拓展保税船用燃料油加注业务上具备生产成本优势。与此同时,斗尾港区紧邻我国水路南北运输的主要通道和东南亚国际航线的必经之路-台湾海峡,是外贸船舶重要的目的地及途经地,发展保税船用燃料油加注业务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未来产值有望超百亿。鉴于此,我中心与中化泉州石化于2023年6月共同委托集美大学完成《泉州市发展保税船舶燃料供应业务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议属地政府将该项工作纳入决策范畴,积极对接具有保税船燃经营资质的全国性企业落户泉州开展保税船燃加注业务,支持中化泉州向中化总部、商务部申请增加保税油配额。 

三、深化泉台融合,赋能港口发展。目前,肖厝港区参与对台运输港口企业3家,分别为泉州沙格港务、肖厝港物流和振戎石化公司,与台北、台中等7个港口互有通航,主要货种为矿建材料、石油及制品、化工原料及制品等。近年来,我中心积极打造“海峡两岸大宗散货物流基地”,取得一定成效,同时也存在发展瓶颈:对台运输企业小而弱,在吸引台资建设临港产业、参与运营等方面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因此,建议引导大型企业参与,如以中化、福炼为龙头,支持临港产业企业加快拓展台湾地区腹地市场;引导企业积极采购台湾地区化工产品,促进泉台货物双向流通。鼓励公共码头企业“走出去”,主动加强与台湾港口的交流合作,共商港口开发建设和生产运营。 

四、支持推进航道项目建设,提升航道通航效能。随着港口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进出港航道、疏港铁路、疏港公路等港口集疏运通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湄洲湾航道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先后建成,主航道可满足30万吨级散货船乘潮单线通航要求。为进一步释放航道通航能力,近期,我们顺利落地VLCC超大型油轮“一潮两靠”作业模式,改变了每天仅有一个高潮时段可供靠泊30万吨原油轮的状况,预计每年可节约滞期费近百万美元,有效破解恶劣天气船舶靠泊窗口期短导致原油供应紧张等难题,进一步提升能源运输保障能力。随着石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议进一步提升航道通航能力,尽快启动建设30万吨级主航道优化工程,推动通航等级由乘潮通航提升至全潮通航,构建更具韧性的航道保障体系。 

五、大力发展海铁联运,支持革命老区振兴。2023年初,兴泉铁路货运通车,始发肖厝港区,至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沿线主要有泉州闽光、瑞金电厂、信丰电厂、万年青水泥等重点产业达10余家,形成东南沿海通往内陆地区的双线铁路通道。兴泉线开通后,泉州至赣南的铁路货运里程缩短,泉铁管段里程缩短为173公里,铁路大通道能力逐步释放,2024年海铁联运货物吞吐量完成303万吨,比增24%,今年海铁联运业务再创新高。建议在此基础上,持续推进兴泉铁路效能发挥,紧切港铁两头城市合作,寻找互补机会和适港货物,同时推动参考周边铁路线情况降低铁路运价,充分将运距优势转化为物流成本优势,提升肖厝港区竞争力,打造兴泉铁路“桥头堡”,扩大泉州市港口的辐射能力。 

六、强化科技兴安,赋能石化产业安全发展。2018年东港“11.4”碳九泄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唯有以高水平安全护航,才能有高质量发展。为深刻汲取事故教训,我们立足于当前港口安全管理等关键环节,积极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石化产业智能管控水平。2024年开展《基于物联网的港口液体散货监测预警方法及其系统》研究,并顺利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旨在探索利用物联网技术监测来自管道压力、温度、流量和可燃气体检测仪的多种数据,实现对泄漏、爆炸等潜在风险的实时监测。在监测后,系统会自动进行风险分级,构建多级预警级别,并分级智能处置,“数智”赋能,用科技支撑安全发展。建议持续强化研究,推动专利落地,深化石化产业生产作业的动态跟踪和智慧监测预警,做到自动预警、主动管控、联动处置,保障石化产业行稳致远发展。 

(作者系福建省湄洲湾港口发展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 

  附件:管道互联互通项目清单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