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考察文化遗产,探寻文明根脉,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福建省作为文化遗产大省,其文化遗产在全国具有数量庞大、类型丰富、价值独特的突出地位。泉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世界文化遗产城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非遗资源等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构成了多层次海丝文化遗产体系。
进入新时代,文化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泉州要守护并激活这份辉煌,务必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作为核心驱动力——以高水平学科建设夯实基础研究,以科技赋能遗产保护与活化,以复合型人才打通学术、产业、传播之间“关键环节”,让千年海丝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一、背景与现状
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下简称“文研院”)为泉州师范学院、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三方2020年秋共同组建,是文化遗产学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机构。2023年泉州师范学院给予“人才特区”政策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影响力逐步扩大。现有特聘教授6人,教授1人、副教授及博士8人,并持续面向全球引育紧缺人才。首任院长北京大学孙华教授、常务副院长泉州师院陈敏红教授共同统筹学科建设、科研攻关与人才培养,精准服务泉州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世界海丝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科研团队学术带头人有罗世平、詹长法、孙华、杨昌鸣、王铭铭、罗杨特聘教授,分领雕塑和绘画遗产、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文化遗产理论与方法、建筑遗产、社区活态遗产、华侨遗产等研究,通过“传帮带”机制培育青年骨干,为“东方第一大港”构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人才培养话语体系、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等提供智力支撑。
文研院以“东方第一大港”宋元海洋商贸文化遗产为核心研究对象,围绕泉州市域及福建省、东南沿海乃至海外古代交通类文化遗产与文化线路。目前,研究包括以泉州为中心的福建古代交通遗产的现状调查与保护、福建沿海古代海交城镇的系统保护与利用、东南地区防御性传统村落的类型和价值、重要产业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整理、泉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泉州重要文化遗产勘察与研究报告、华侨华人遗产调查与研究等。文研院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为抓手,打造世界遗产价值挖掘、保护传承与全球传播的学术引擎与人才库,全面激活泉州海丝文化时代生命力。
二、问题与困境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赖于保护、修复、管理、展示等技术手段的持续创新,更离不开文化遗产学科强有力的系统支撑。然而,现实掣肘显而易见:2024年底,全省文化遗产人才八校调研(覆盖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理工大学、泉州师范学院、闽江学院、黎明职业大学、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显示,省内高校尚未形成规模与特色兼备的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师资力量不足、实验室条件有限、高端人才匮乏,学科交叉与科研平台建设滞后,具备遗产保护理论、实践技能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稀缺。作为“世遗之城”泉州,现有的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尚未健全、科研平台不足、人才供需失衡、产学研结合度低等系统性短板,面向海丝遗产修复技术、港口遗址保护、非遗活态传承等方向的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较为薄弱,成为制约海丝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关键瓶颈。
因此,泉州应以“东方第一大港”的文化地位为引领,加快构建涵盖修复、保护、管理与展示的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完善科研平台与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守护千年海丝文脉、推动遗产活化、促进文旅融合与国际传播的全链条支撑,为建设世界海丝文化高地奠定坚实基础。
三、具体建议
(一)鉴于泉州海丝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管理和展示的紧迫需求,建议推动泉州师范学院紧缺急需学科“文物”硕士点建设,并与知名高校联合培养文化遗产相关博士,力争在“十五五”规划中突破博士点建设,助推文研院建成全国一流的文化遗产学科,服务海丝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二)建议探索与海丝沿线高校共建“海丝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实验室”,开展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技术培训等项目;助力文研院建设国家级文化遗产重点实验室,重点布局文物保护材料分析、遗产数字化建模、环境监测与修复技术等方向,配置先进的检测、分析与数字化采集设备,既服务泉州本地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需求,也面向全省乃至全国提供技术支持与人才培训。
(三)建议依托文研院,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人文素养与国际视野的文化遗产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人才下沉计划”,强化管理和实操培训力度,为县乡文博机构培养技术骨干,系统推进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为海丝文化保护、活化与国际传播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
(四)建议由泉州市政府牵头,文旅、教育、科技等多部门协同,出台文化遗产专项政策,建立产教融合大平台的运行与评估机制;对紧缺师资与高端人才实行“绿色通道”,实行直聘和职称评聘单列;鼓励社会力量以捐赠、冠名、设立奖学金等方式参与学科建设,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等长期稳定的支持格局。
(作者系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泉州师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