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第一大港”是马可波罗和伊本白图泰对宋元泉州的见证,市井十洲人落地生根为现在的泉州人,当年经济、文化交流的成果,至今保存在当下的泉州人的生活中和思想理念里。省委、省政府部署打造“东方第一大港”,是泉州应该可以也要善于使用的城市IP。这个“城市IP”内涵指向了泉州过往的历史积淀,更指向了泉州未来可以以此发展的城市方向。概念的提出是基于真实的积累和留存的提纯,概念指出了魂,如若没有落实为支撑的骨架和运营的经脉,进而生长出鲜活的躯体和成果,魂无所依,概念终究只是概念。打造“东方第一大港”,面临如何具像化、具体化,再到实操化、实体化,进而实现与落实的过程。文化是提纯于现实,高于现实,并最终引导作用于现实的存在,在文化上落地,是打造“东方第一大港”的首先关键。
一、打造“东方第一大港”,文化是最根本也最核心的立足点
文化是此前城市发展的所有成果总和,文化是当下城市的生长的本源和本质,文化亦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肌理。“东方第一大港”的明确提出,其重大意义,是给这座城市的精神家底和文化脉络“赋形”,也指出要在这一精神积淀上挖掘、发展、生长——文化是打造“东方第一大港”的“第一入口”和发展根据。如果没有充分意识和把握到这一立足点,一来,可能无法真正挖掘这一概念背后的巨大精神资源。“东方第一大港”标示出了泉州的文化富矿,其中储存的大量于当下的人心、人性充满吸引力和鼓舞力的精神特质和气场。二来,可能就此失去天然的框架和标准。文化的挖掘,会清晰化脉络和体系,更有利于高效地凝聚、集中、组织当下的资源。
二、打造“东方第一大港”,文化是重要的框架和方法
“东方第一大港”,其概念的文化内涵,本身点明了打造的框架和方法论:“东方”站位意味着站立在宋元中国走向世界的前沿,意味着背后大陆文明文化的支撑,也意味着新锐开放地与世界的交融;“第一”,意味着经济和文化曾达到的能级和等级,于当下的泉州是宝库,于未来的泉州是激励;“大港”,意味着世界观和方法论。如何从文化角度进入,打造“东方第一大港”,建议如下:
(一)“神”的确立:核心与框架。文化是“东方第一大港”具像化的第一步。具像化则意味着,要从精神内涵,概念定义、生长发展脉络、过去未来给予具体的定义、阐述、表达、概括和确立——用学术、文学、艺术等各种形式,让这一理念变成可理解、可研究、可讨论、可交流、可感受,因而才有达到在大众人心、学术研究和世俗生活中的被看见,被感知,被确立,进而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生长、建造的发展理念。建议泉州市组织来自学术、文学、艺术、媒体各领域专家,围绕着这一议题,共同讨论研究,从各个纬度,一起制定系列的学术研究、创作规划和传播策略,而这或许也是从文化上打造东方第一大港的理念总纲。
(二)“形”的鲜活:文化来自于人心、留存于人心,才可以作用于人心。文化的发生、留存和作用都在人心,从文化层面打造东方第一大港,本质上,是把曾经生发于人心的关于“东方第一大港”的精神、气场、力量、故事、感受再次呈现激发出来,再次为人所知、所感、所共鸣。好的文化载体和工具,本身就是为了储存触动人心的一切感受而被发明和需要的。因此,要在文化上打造“东方第一大港”,除了理性的生发阐述,还要有回到文学、艺术、喜剧、民俗、工艺任何感性形式的充分表达。只有感性的充分呈现,才会让“东方第一大港”在人的内心得到真正的呼应和留存、生长。建议围绕着“东方第一大港”留存在人心的各种精神、气场、力量和历史故事,发动各种文艺创作形式,从触动人心的角度讨论新的呈现可能。建议一定不要是主题先行的为创作而创作,那是试图把理性思考披上感性皮囊的尴尬过程,做出来的东西往往难以触动人心。无法触动人心,自然无从在人心留存打造“东方第一大港”的精神印记。建议回到“东方第一大港”这一精神核心里触动人心的部分去组织、创作,打造“东方第一大港”,尤其需要鲜活动人的“文化肉身”。
(三)“新”的生发:生长是对过去所有积累最好的回应。千百年来“东方第一大港”“市井十洲人”的国际化,最终落地成了现代泉州的本土化。一切历史的,都是现代的,一切现代的,也是历史的。对泉州来说,一切本土,其实是国际的,一切国际的,也应该是现代泉州新的“本土”。相关部门提出打造“东方第一大港”,从过去寻找积累知识起点,看清自己从哪里,更重要是理解当下和展望未来。梳理呈现“东方第一大港”精神留存,是文化打造的第一步。真正的建造,或许还是在汲取精神积淀后的新的生发。建议在充分梳理此前精神积累后,充分组织各方,回到文化上“东方第一大港”这一文化站位,去想象、去开拓、去承担、去实现。如果回到文化上的代表“东方”,泉州应该有怎么样的文学艺术作品呈现,应该在当下的中国乃至国际的文学文化活动中起到什么作用?泉州要拿出怎么样的方法,站在曾经文化上“第一”的荣光站位,又要如何承担当年承担世界的交与通、融与合。建议泉州可以考虑组织国际的文学艺术创作交流活动,从“东方第一大港”中汲取文化的资源、力量和责任感,重新确立在文化上“东方第一大港”的责任和可能。
(作者系作家,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建省作协副主席、福建省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