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期,围绕泉州民营经济大市、制造业强市实际,并综合民建会员企业家的反馈和建议,就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提出两点意见建议:
一是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强化标准化“泉州适配”,泉州纺织服装、鞋业、建材等传统制造业占比高,建议针对性编制科技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同时聚焦产业发展痛点编制细分标准,比如针对纺织业的绿色印染技术推广标准、鞋业的智能裁剪技术转移规范,将标准化工作与本地产业转型需求深度绑定。探索“技术经理人+产业老师傅”本土队伍的合作模式,在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中加入“产业导师”维度,推动规上企业设立“技术转化岗”,让熟悉生产流程的“老师傅”与专业技术经理人搭档,解决实验室技术与车间生产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例如,在纺织企业试点“工程师+技术经理人+挡车工”协同机制,加速无水染整等技术的落地。激活“民营资本+硬科技”产融生态,重点投向智能装备、新能源材料等与本地产业升级相关的领域。以“龙头企业订单+科技服务”模式,带动中小企业参与技术研发。推广“中试险 + 供应链金融”组合模式,对鞋服、建材等行业的中试项目提供风险保障,同时将技术专利纳入质押融资范围,让民营资本敢投、愿投本地硬科技。
二是坚持陆海统筹,强化海洋生态保护。2024年泉州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5.9%,主要流域水质优良比例100%,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等称号。然而,臭氧污染治理、近岸海域保护(如海漂垃圾治理)、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等挑战仍存。为此,建议:优化海湾综合整治,建立“海湾-海岛-海域”一体化保护体系。以泉州湾、湄洲湾、深沪湾等主要海湾为重点,重点推进海湾海域污染联防联控。推广“船舶垃圾不落海”模式,深化治理船舶生活污水排放及船舶拆解、维修产生的危险废物及固体废物。构建智慧生态监管体系,创新开展“十五五”生态试点。在重点饮用水源地如山美水库、黄塘溪、泗洲水库等地率先应用数字孪生技术,集成地质勘探、水文历史数据、管网拓扑信息,模拟降雨-径流-库容动态关系,结合人工智能技术预判未来72小时水质变化,模拟生态演变与灾害风险,突发污染事件扩散路径等极端事件演变情况,为全域饮用水源治理提供决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