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政协常委、台盟泉州市委会副主委、泉州市东海中学副校长林希璇:以簪花围破圈效应促进“非遗+时尚”
时间:2025-06-28 11:05
浏览量:

泉州市政协常委、台盟泉州市委会副主委、泉州市东海中学副校长林希璇
近年来,簪花围从鲜为人知的渔家习俗蝶变为现象级文化符号,其破圈实践为泉州非遗与时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应紧紧抓住簪花围时尚热度,以簪花围为“破圈杠杆”,立足十大千亿产业集群,撬动更多非遗与时尚融合发展,形成“核心引领、多点开花、产业协同”的“1+N+10”非遗与时尚融合发展路径。建议如下:
一、打造“簪花之城”名片,放大核心非遗时尚破圈效能
设立专属节日,将每年3月1至7日设立为“簪花文化周”,由文旅、工信等部门牵头,联合时尚产业联盟内纺织、鞋服企业,借助时尚杂志、秀场等专业时尚宣传渠道,围绕非遗时尚秀场、簪花围设计嘉年华、渔家生活体验周等核心板块策划活动。实施城市空间“簪花化”改造,加强对高速公路服务区、高速口、动车站、晋江机场等交通枢纽的主题布置;引导和鼓励西街商铺将招牌、橱窗等统一融入簪花造型元素。
二、完善全链条开发机制,促进更多非遗项目时尚化
着力完善“评估-孵化-传播-破圈”全链条开发机制。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组建专家指导小组,指导各县(市、区)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评估效果,挑选1-3个具有时尚化潜力的非遗项目,将其重点打造成县域时尚名片。借鉴簪花围破圈经验,按照孵化项目的视觉符号、文化内核和体验场景等三个维度进行数字化建档,通过提升视觉符号转化水平、创新文化内核传递方式、丰富故事数字化体验场景等三大渠道,加快非遗时尚项目孵化。对非遗时尚融合成果加强传播,依托簪花围现有的时尚资源,实施跨界联动与共同宣传,例如制作“簪花围×南音雅集”国际时尚大片、开展“蟳埔渔村×拍胸舞”沉浸式直播等,以核心IP撬动潜力非遗。建立破圈响应机制,宣传、商务、文旅等部门应紧密配合,针对冲上热搜的非遗时尚项目,第一时间对接短视频平台进行流量扶持;同时整合明星合作、时尚秀场、数字技术等资源,从数字化档案中梳理非遗时尚项目的视觉、文化、体验要素,实现时尚资源与非遗要素的快速匹配。
三、立足十大千亿产业集群,拓展非遗时尚融合空间
依托时尚产业联盟,进一步拓展非遗与其他产业间的协作深度和广度,并按产业属性实施分类引导。一是对于文旅产业,支持企业将非遗融入旅游体验。结合当前泉州大规模引进酒店行业建设的契机,推进非遗主题酒店建设,在客房装饰、公共空间、包厢或菜品名称等融入非遗元素。加强文旅从业者非遗知识培训,通过定期考核、案例分享提升其文化阐释与传播水平,确保在景区导览、线路设计中精准传递非遗价值内涵。二是对于生活消费类产业,引导企业将非遗嵌入日常场景。针对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家居、食品饮料、工艺制品、纸业印刷等与大众生活紧密关联的产业,引导企业将非遗纹样、色彩、工艺等元素嵌入产品设计全链条。例如,在鞋业领域,以蟳埔女文化、木偶戏角色等为灵感设计特色鞋款,通过品牌联名推向国际秀场;在食品饮料、纸业印刷领域,将非遗故事、传统图案植入包装设计与品牌叙事,提升产品文化辨识度。三是对于制造工业类产业,鼓励企业将非遗植入品牌形象。针对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融合难度较大的产业,聚焦企业文化建设与商务场景应用,将非遗元素转化为品牌视觉符号与文化载体。支持企业在产品手册、展厅布置、商务礼品中嵌入南音乐谱、木雕纹样、漆线雕工艺等非遗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