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思考

  • 发表日期:2017-06-28 13:05
  • 字体大小:

关于加快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思考

南安市政协

    为加快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2015年5月,国家颁布了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纲领《中国制造2025》,福建省也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九条措施的通知》、《2016年福建省智能制造专项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泉州市是中国制造2025唯一地方样板,于去年12月正式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近年来,泉州市颁布实施《泉州制造2025》,提出发展智能制造等三大行动,大力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建设,将发展智能制造产业作为一项目重要战略任务。南安市获得“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南安)重点基地”、“福建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装备制造)”等称号,以产业为基础,以项目为抓手,以“数控一代”工程为契机、大力推进试点示范,智能制造产业取得积极发展。为此,现以南安市为例,就加快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提出以下思路与对策,供参考。
    一、南安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现状
    南安市认真贯彻实施《泉州制造2025》,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深入开展“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建设。今年初,成立南安市加快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指挥部,并制定工作方案,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1产品应用领域持续拓展。经过多年发展,南安市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产品得到初步发展,系统集成、设计研发等产业服务支持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数控机床生产的代表企业有成功机床(高速数控立式车床)、达宇重机(智能轧辊磨床)、闽安机械(数控高速刨槽机)等,部分产品达到国内领先甚至国际水平。工业机器人生产的代表企业有德林机械(长江工业)、闽机机械等。此外,还有全自动EVA射出发泡成型机、CNC数控石材加工中心、全自动砌块生产线、全伺服卫生巾生产线、智能环卫设备、全自动节能机械式停车设备等智能装备产品。这些智能装备产品已应用到全市石材陶瓷、水暖厨卫、鞋服轻纺等传统产业中,部分产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2试点示范企业取得突破。南安市引导企业建设数字化、智能化车间,实现设计过程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制造管理信息化,引导企业发展个性化定制新业态新模式等,推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3家企业(阳光中科、九牧、泉工)获评“福建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3家企业(新东源、闽发、万家美)获得“泉州市智能制造示范——数字化车间”认定;阳光中科获得“泉州市智能制造示范——智能工厂”认定。泉工智能装备云服务平台等3个项目入选2016年省级智能制造重点项目。阳光中科年产240MW太阳能电池智能工厂示范项目入选2016年福建省智能制造样板工厂(车间)示范项目名单。
    3“数控一代”工程深入推进。通过深入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推动传统产业向数控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成功机床等10家企业17项产品入选2016年泉州市“数控一代”示范项目产品名单,居泉州各县(市、区)第二位。德林机械等4家企业产品入选2016年泉州市高端装备设备名单,居泉州各县(市、区)前列。海恩德机电等13个项目获得泉州市“数控一代”科技计划项目立项。
    4“两化”深度融合持续加快。一是引导九牧厨卫、闽发铝业2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西河卫浴入选“2016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名单。新东源石业、森源家具、巨轮机械等企业纷纷启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计划。二是16个项目列入2017年省级“两化融合”重点项目,总投资118亿元,项目实施后预计可新增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三是举办“深化两化融合 引领南安智造——南安市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暨两化融合宣贯会”,引导制造业企业提质增效,提升品牌竞争力。
    5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企业共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形成由政府、高校、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力量等多元投入、共同参与、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一是机械装备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正式启动建设,计划引进15家全国机械装备产业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入驻南安市机械装备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二是加快推进明匠智能制造项目。项目将建设机器人研发制造中心、智能仓库及物流研发中心、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3D打印设备研发制造中心等,打造智能制造研发、生产、服务产业园区基地。目前,已注册成立“泉州市明匠智能系统有限公司”,与九牧厨卫合作的自动包装线项目投资达400万元以上,与厦门港务、漳州雅元等企业正在做进一步对接,有望达成合作关系。
    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全市智能制造产业虽然有了积极发展,在部分领域实现了局部突破,但是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关键核心技术比较缺乏。我市大多数智能装备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不够高,而附加值较高的关键基础零部件、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等领域基础薄弱。优势企业多以组装和集成模式为主,关键核心部件仍需大量外购。二是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我市智能制造企业多数是从传统装备企业转型发展而来,企业规模不大,缺乏带动能力强的知名企业。技术积累相对薄弱,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系统集成、增值服务等方面发展不快,总体竞争力不强。三是生产要素保障有待加强。智能制造产业相关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较为滞后,高端领军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比较缺乏。此外,智能制造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在产品研发、检测、销售等方面需投入大量资金,且占用时间长,资金周转较慢。当前银行信贷趋紧,新型融资方式不完善,多数企业资金紧张程度加剧,对智能制造投资持谨慎态度。
    三、加快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如何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着眼于市场竞争力提高,积极培育智能制造产业,牢牢把握智能制造发展的重大机遇,发展具有推广价值的技术与装备,加强重点行业和龙头企业智能制造示范和推广,对泉州市的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下面就加快全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发展智能制造产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必须由政府主导和持续推动,建议    成立由主管副市长挂帅的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专门工作领导组,负责牵头跨部门协调工作和日常计划跟进、推动落实,组织专门会议,建立统一公开的网络服务平台,并负责外省、市以及国外关联计划、技术、进展等信息的收集、整理,供专家团队分析、研究,利用领导团队定期组织分析、讨论,研究出推进计划、配套相关政策,持续不断按需完善科学决策。这是一种常设机制,在发展“智能制造”的初级、甚至中级阶段尤其重要。
    (二)着力完善扶持政策。企业是智能制造的主体。积极完善智能制造扶持政策,对促进科技创新、推进转型升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要设立智能制造引导基金,给予企业试错空间。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智能制造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开发新的信贷产品。引导金融及准金融机构拓展服务范围,鼓励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创新业务,为企业融资提供支持。二要建设智能制造推广平台。引进和培育为企业提供基于智能制造的咨询体验、软件产品应用、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服务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为企业数字工厂(车间)、智能制造等提供技术资源、方案设计、流程改造等专业服务。当前,尤其要出台针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着力提升产业实力。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以现有晋江、洛江、南安等三个省级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园区为重点,统筹全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布局,努力建成产业布局科学、功能明确、特色鲜明、质量品牌水平较高,若干企业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智能制造先进基地。二要进一步培育龙头企业。着力解决我市智能企业规模偏小、核心竞争力不强、示范带动作用弱的问题,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构建产业发展新优势。力争引进一批智能制造跨国企业、央企、大型民企等。鼓励智能制造企业通过改制或改组,实现企业兼并重组,加强内部管理,打造知名品牌,实现强强联合。
    (四)着力强化人才培养。一要加强校企合作。创新现代职业教育,加强大专院校、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群建设,深化工业机器人、机械装备、智能制造等领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采用“订单式”培养的方式,培养智能制造技术人才。二要强化人才培训。把引进国内外高校院所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与培养本地专业技能型熟练工人相结合,通过开展“数控一代”、智能制造技术人才专题培训活动,对智能制造生产、研发、信息化等企业人员进行培训,培养一批智能制造人才。
    (五)着力推进产品应用。一要积极拓展产品市场。在引导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利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契机,积极拓展中亚、西亚、东南亚、南美等新兴市场。依托泉州装备制造业协会等,组织智能制造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等。二要加快行业试点示范。在建材、纺织、制鞋、食品等领域,选择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分期分批开展试点示范,逐步实现车间级、工厂级的智能化改造。三要引导企业创新转型。支持智能制造企业在核心产品制造的基础上,向咨询设计、工程施工、设备租赁、供应链物流、售后服务等服务型经营转变,提升生产性服务收入在企业销售收入中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