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好“泉州制造”品牌形象促进泉州制造业转型升级

  • 发表日期:2017-06-28 13:36
  • 字体大小:

树好“泉州制造”品牌形象促进泉州制造业转型升级

农工党泉州市委会

    泉州市作为我国制造业的一个典型城市,已被列入了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的一个地方性试点城市。因此,提升泉州市制造业内涵,树好“泉州制造”的品牌形象,对于贯彻“制造强国”战略,打造泉州制造升级版,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推动我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示范意义。
    《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和《泉州市提升质量品牌专项行动计划》等文件的制定,为我市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宏伟蓝图。然而,实现其发展目标的一个先决条件和重要途径,就是要找出“泉州制造”品牌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全面提升“泉州制造”品牌的内涵,树好泉州制造品牌形象的有效对策,这样才能全面有效地推进泉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
    一、基本现状
    泉州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其制造业的规模总量很大,已成为泉州经济的主导产业。我市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646.63亿元,其中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480.31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6%;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加值达3052.59亿元,已拥有超亿元企业2308家。30多年来,我市纺织鞋服、建材、食品饮料、工艺制品、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其整体竞争力持续提升,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市作为品牌大市,现已拥有注册商标23万件,居全国地级市第2位。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54件、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824件(占全省43.14%)、福建著名商标950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6件。目前我市已拥有“中国鞋都”、“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等10多个国家级产业品牌,并荣获“中国品牌之都”、“中国十大品牌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等称号。此外,我市还建有“品牌泉州”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并利用该平台开展品牌价值的评价、宣传、研修培训和文化交流互动等服务工作,为提升品牌的形象和价值,助力泉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我市制造品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中低端产品居多、内质不佳和缺乏有效保护等问题,上述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市品牌企业转型升级的瓶颈,须提出有效的对策加以破解,为转型升级扫除障碍。
    二、问题
    (一)我市制造业中低端产品居多、品牌内质不佳,低价低质的负面影响力较大,难以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品牌质量基础。与先进同类城市相比,我市制造业品牌在质量发展机制、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其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品牌主要集中在安踏、贵人鸟、七匹狼等服装鞋帽企业,以及铁观音茶叶等轻型制造品牌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90%以上企业处于“微笑曲线”的中低端,产业结构明显不合理,同质化和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则明显滞后。同时,消费者对“泉州制造”存在低价低质的评价倾向,认为我市制造品牌在创新程度、质量、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与高端品牌有较大差距,这也是其不得不采取低价规模战略的主要原因。然而,低价低质必然带来低附加值和低效益,无法为我市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品牌质量基础。此外,近些年来,我市部分产品的信誉度不高,媒体也曾披露过一些劣质、高仿的造假丑闻,给品牌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品牌专业服务机构不健全、缺乏高端人才,难以为泉州制造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服务和人才智力支撑。目前,我市尚缺乏具有一定规模、能力、技术与人才储备的权威专业的第三方品牌服务机构,因此难以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品牌服务需求。加之我市基础设施硬环境和文化软环境与国内先进城市仍存在一定差距,致使城市对品牌建设高端人才的吸纳能力明显不足,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和机构,无法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效的品牌服务和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三)对品牌保护不力,未能有效地为制造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随着我市制造业品牌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保护品牌成为新的挑战。我市虽已设有负责品牌培育、建设和管理的专门机构——泉州品牌发展中心,但其服务内容与服务模式仍有待充实和改善。此外,我市对品牌发展的政策支持和保护措施也还不够完善,对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疏漏,对套牌、高仿等侵权行为打击不力,导致企业违法成本较低,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这些现象充分说明我市在品牌保护方面仍有短板,尚未能有效地为制造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三、对策
    (一)提升泉州制造品牌质量,维护品牌良好信誉和形象,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夯实品牌质量基础。建议引导企业树立“严谨制造、质量至上”的理念,制定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度,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品牌提升的生命线,全面夯实品牌质量基础,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和企业整体形象,走以质取胜的品牌发展道路。市政府相关部门要从全市制造业品牌大发展、大提升的高度,加强规划和引导,通过品牌建设来助推我市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企业各部门要各司其职,扎实推进质量品牌提升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质量基础建设、创新质量管理和质量升级等各项工程。要大力推广精益生产,牢固树立品牌质量意识。
在互联网时代下,建议积极引导品牌企业抓住制造领域新增长点机遇,及时转型升级调结构。要结合消费者需求,终结大规模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转向定制化的规模生产。同时依托互联网技术,让生产型制造转向服务型制造,为用户提供集产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为一体的一条龙集成服务;鼓励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将以往的工厂化生产转向社会化生产,以充分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我市还应大力营造依法守规、诚信经营的良性市场竞争环境,消除地方保护意识,依法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发挥行业协会在维护企业良性竞争中的积极作用;强化企业的安全责任意识,注重信誉,建立稳固的品牌忠诚度;健全诚信状况评估机制,加大失信“黑名单”公开力度,推动企业主动发布信用报告;鼓励在产品安全性方面采用国际标准和更高的行业标准。通过以上措施,努力为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良好的品牌质量基础。
    (二)建立健全制造业品牌的专业服务机构,大力引进高端人才,为泉州制造的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和人才智力支撑。树好“泉州制造”品牌形象,促进泉州制造业转型升级,最根本地是要靠品牌专业服务机构建设和优秀人才队伍创新活力的有力支撑。目前,品牌专业服务机构在品牌创建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专业人才和机构的价值被急剧放大。我市应利用制造业品牌建设契机,加快各类品牌专业服务机构的建设,采取激励措施,提高城市吸纳能力,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专业人才和机构;要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支持第三方品牌服务机构在品牌设计、培育、宣传、保护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升泉州制造品牌的整体价值;要加强政府部门与高校、中介组织的联系,通过合作、购买第三方服务等方式,发挥中介组织的专业优势,支持相关服务机构建立品牌综合服务平台,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支撑;要加快落实人才“港湾计划”,着力引进一批创业创新能力强,学术技术、经营管理水平高,能够引领和带动各领域科技进步的高层次人才(团队);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成立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发中心等人才工作载体,并通过网络平台与国内外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建立技术交流与合作关系;要抓紧健全人才评价、流动、激励和使用机制,激发优秀人才服务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让优秀人才留得住,让人才大军在创业创新中发挥其聪明才智,来创建和重塑“泉州制造”品牌的新形象,并助推泉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三)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力度,努力为我市制造业品牌的发展和转型升级保驾护航。我市应加快包括品牌在内的贸易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保障泉州制造品牌在市场中的正当权益与公平竞争环境。为此要进一步完善立法和执法体系,形成企业、行业协会、商会以及政府联动的知识产权协调管理机制,强化对我市产品和服务品牌与商标的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争端的解决机制,积极维护企业的品牌利益;要建立知识专利产权侵权举报制度,加大对假冒伪劣和山寨高仿产品的打击力度,切实有效地为制造业品牌的发展和转型升级保好驾、护好航。
    (四)多渠道宣传,提高“泉州制造”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名牌工程,发挥名牌工程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泉州制造”作为一个重要的标识和符号,能够让全国乃至全世界了解我市经济、认识我市产品,起到宣传我市形象的作用。同时,城市品牌形象也对“泉州制造”品牌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提高“泉州制造”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需通过多渠道宣传来提高我市在国内外市场的总体形象,包括我市产品的技术水平、质量、价格、服务、诚信、法制等多方面,甚至包括我市的传统、文化、习俗和商业习惯等。另一方面,还需深入宣传、推介、展示“泉州制造”品牌形象,以助推我市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既要依托大众传媒如电视、杂志、报刊、互联网等来加强宣传,也要利用新型自媒体如微信、微博等来进行传播。同时,还要联合行业协会举办大型行业会展、学术论坛交流、讲座培训等活动,让品牌企业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提高其知名度,形成宣传、服务“泉州制造”品牌发展的巨大合力。通过大力打造名牌工程,来充分展示其在转型升级中的重要示范带动作用,从而助力我市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课题指导:陈益                 
课题组成员:李朝明 宋琳 谢活力   
执笔:李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