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推进泉州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 发表日期:2017-06-28 12:26
  • 字体大小:

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推进泉州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泉州市工商联

    军民融合发展是我国安全和发展相统一的战略需求,是与战争形态信息化、技术形态军民通用化、经济形态高度市场化的时代条件紧密结合的产物,对于破解诸多发展难题、实现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政策措施,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今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由习近平总书记任主任。随着顶层设计的不断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大格局正在形成。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推进福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决定》以及《福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福建省“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规划》再次强调,“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坚持龙头带动、对接引进和创新转型,拓展军品市场,逐步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模式。”
    泉州是福建省传统制造业和民营经济双中心,经济总量连续18年位居全省首位。然而,近年来,面对经济新常态下诸多考验与挑战,泉州产业经济必须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尽快形成增长极。而军品市场需求巨大,军队采购具有批量大、品牌忠诚度高、订单稳定而且持久的特点,军方项目拥有税收、技改政策、特殊市场保障等政策优惠,可以成为我市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开拓市场的突破口。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防建设在刺激增长、促进转型、增加就业、孵化高新技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具有强大的动能。
    市工商联调研组深入基层商会、走访相关企业和有关部门,开展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走访泉州市德源轴承实业有限公司、泉州信和涂料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听取企业有关情况介绍,并详细了解企业在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泉州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上具有较大潜力,企业的呼声也比较高。因此,泉州应积极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更深层次推动民营企业进入军工领域,切实加强军地交流合作。
    一、我市军民融合产业现状
    近年来,我市积极尝试探索军民融合促进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了军地之间良性互动、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泉州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起步较早,自2012年泉州市政府就率全省之先,开始推动民企参与军工领域,2014年泉州市政府颁布了《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现有军品生产企业工业用地、涉军新兴企业税收、小微军品生产企业发展和武器装备制造企业提升智能化水平等给予优先扶持;通过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双向对接会,组织一批企业与部队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成立泉州市军民融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涵盖了涂料、电子、通信、机械装备等9个行业的14家企业和科研单位,大多是我市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此外,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还列入我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我市将重点推进电子信息产业与国防工业的合作,在光纤通信、物联网、平板显示、北斗应用、陶瓷纤维材料、光电子等领域加快军民融合步伐,建设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信息平台。积极引进军队科研院所、大型军工开发项目。推进动员保障基地化建设,加强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军民通用物资储备,逐步建立完善军民通用物资储备机制,鼓励和引导优势民企参与军品建设领域。目前全市取得军工认证资质的企业 23家;进入军委装备发展部、后勤保障部采购库的企业50家;省级、国家级动员中心4家。泉州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促进会筹备组,在市发改委的指导、推动下,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二、我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军地部门之间军民融合信息不对称。由于军地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军民融合信息共享平台,导致对军民融合项目掌握不清、衔接不紧,转化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导致军民融合供需对接失准,成果转化率低,军民融合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顺畅。很多企业家反映军民沟通渠道不畅,装备采购对民口企事业单位一直没有建立正式渠道,信息沟通机制的缺失致使一些民口单位不了解军事需求,参军方向不明确,没有针对性定制化的产品适应于军事用途。不少企业家还表示,如果没有相关人脉背景,要与军方信息对接难度很大。
    2目前我市获得军工资质的民营企业较少。数据显示,国外发达国家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所需高新技术80%以上来自民企。而我市民营经济发达,上规模企业颇多,但与国内其他地方相比,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因军品采购门槛高,要进入军队采购渠道必须具备“军工四证”资质,即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证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这“四证”分别由国家(省)保密资格认定委员会、第三方认证机构、国防科工局、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审查颁发。由于办证手续复杂,难度较大,企业对“军工四证”认知度不高,目前泉州具有军工资质的企业不多,这两年来增速缓慢。由于泉州没有从事军工四证咨询认证服务的综合性专业服务机构,企业要获得认证资格,只能前往北京、广州等地国家认证的授权机构进行申请办理。以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例,如果企业自行办理,即使手续齐全又懂流程,也需要半年时间。
    3军民融合工作缺乏专门管理服务机构。目前泉州地区军民融合产业由泉州发改委经动科组织管理,但经动科人员少,事务繁杂,无法满足军民融合产业各项事务的开展所需的人力支撑。由于我市推动军民融合的职能部门不够明确,无专职人员开展此项工作,无专项资金作保障,对接工作存在短期化、临时化的特点。很多涉军工企业表示长期以来处在单打独斗的状态,希望政府牵头组织军民融合促进会,促进涉军工企业抱团发展,实现资源共享。
    三、我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成立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门领导机构。由政府主导,成立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领导机构,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安排具有军人背景、热心军民融合事业的领导干部牵头管理,发挥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阵地作用,研究相关信息政策,主导开展专业培训工作等,同时划拨专项经费,为开展军民融合工作提供基本保障。2014年,龙岩市委、市政府就组建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了军民融合办公室,配齐配强编制、经费、人员。此外龙岩市政府还编制了龙岩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规划,出台了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工作措施,建立了国防大学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中心龙岩研究院等平台,大力促进龙岩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2 尽快成立“泉州军民融合促进会”,推动军民融合产业抱团发展。通过建立军民融合服务平台,组织企业开展涉军经验交流,组织会员与国防单位建立业务联系,在部队、军工部门和民营企业之间建立有效信息交流渠道和沟通机制,搭建既符合军工保密要求,又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特点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平台;定期举办军民融合产业的研讨会、报告会、展览会和军工项目洽谈会;协助企业申请军工资质认证,组织会员之间业务交流,协助拓展军工科研和生产业务。同时,鼓励通过军民融合产业中介服务机构等第三方服务平台,促进国防需求与军民技术双向转化交流,畅通民企进入军工领域的渠道。例如浙江省绍兴市为了解决企业办“军工四证”的问题,聘请专家开展“军工四证”资质申请业务培训班,引入服务中介机构为企业宣讲办“四证”流程。
    3加大军民融合产业资金保障力度。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军民融合产业的奖励和补贴力度。按2014年泉州市出台的《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军民融合产业的补贴奖励由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产业和引导专项扶持资金中列支,非专项拨款,且每年仅有300至500万元,去年兑现落实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奖励资金169万元。因民企参军门槛较高、难度较大,为更大程度激发民企进入军工领域的热情,建议参照其他省市的的奖励补贴政策,设立军民融合产业专项奖励基金, 上浮奖励补贴金额。例如成都当地军民融合企业获得军工装备总体、关键分系统、核心配套产品研制项目的,按项目研发合同的10%可获得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补助。对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重点境内外资本市场首发上市融资的军民融合企业,给予不超过500万元一次性补助,而泉州没有相关政策。又如,贵州省对新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的民口企业,按每证50万元给予一次性补贴,而泉州仅补贴10万元,差距较大。此外,建议积极向上级呼吁,争取在税收政策、国防技术改造、国防基础研究方面享受央企、国企同等待遇。
    4 设立泉州市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由泉州市政府牵头,以泉州师院为依托,引进国防科技工业院校,双方共同管理,设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并实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加强政校企合作,搭建推进军民两用高端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共享平台,将院校的科技优势、研发优势和泉州民营企业的产业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军民融合和协同创新。同时,搭建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建立科技创业投资公司,将科研与产业有机结合,通过市场化资本运作,推动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发展初期,政府应给予研究院一定的投入,随着成果转化产生效益,自身进入良性发展,按照市场化机制,根据成果转化的具体项目建立合理的投入和产出分配机制。其他城市已经有设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先例,例如厦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于2015年成立,落户马銮湾,占地约45公顷,厦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由厦门市政府、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三方共同组建,定位为三方共同开展科技合作的总体单位。
    5要正确引导企业有序进入军工市场。军工产业属于资金、技术和人才密集型的高风险产业,大多需要大额的资金投入,还要承担较高的科研与生产风险,投资周期长,投资回报慢,因此民营企业进入军工市场时要充分认识到所要承受的风险和压力,要有坚定的信心和忠诚、坚持不懈的理念。例如火炬电子的核心产品陶瓷电容器历时近十年研发才投入市场并取得成功,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公司营业额4%,因火炬电子多年持续努力,公司成功在A股主板上市,去年营业额突破15亿元。同时,民营企业可以从承接小课题开始着手,引导企业在自身的专业领域进行深耕,从自身优势出发与军工产业进行对接,要突出有亮点的项目,在新材料、新技术上下功夫,把优势企业带动起来,打破固有圈子,打消用户顾虑。

 


课题指导:陈晖         
课题负责:傅玉波       
执笔人:郭舒 维杨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