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古城核心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 发表日期:2020-09-10 16:09
  • 字体大小: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域化发展古城旅游”,让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为配合做好古城旅游,我会对古城核心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展开调研,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泉州古城核心区道路交通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自1994年实施《泉州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来,古城的职能负荷一直未得到减压。行政办公和工业企业迁出古城尚未完全落实,反而建筑容积率一直不断增加,主要学校和医院也仍集中在古城,使古城人口无法按规划目标减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汽车逐步进入家庭,古城的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负荷日益加重。保护与发展成为古城突出的矛盾,不但加大了古城整体传统历史环境风貌保护的难度,同时对古城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也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尤其是古城居民出行困难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核心区总体情况
  核心区东西最长约12km,南北最长约12km,面积约1平方公里。
  1用地情况。外市内宅:商铺沿西街、中山路等主要干道布设,集中了大量的车流及人流,街巷内主要为密集的民宅。教育用地集中:片区内集中了4所幼儿园,8处中小学校区,且部分位于街巷内部,等候接送车辆对道路造成了极大压力。闲置工业用地:区域内大小工业用地分散其间,且基本为停产闲置状态。
  2人口情况。核心区总人口约为3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约27万人,暂住人口约085万人,70%以上为土生土长的原住民。各个社区户籍人口均大于常住人口,居民外迁趋势较为明显。职业:主要为企业员工和退休人员,其中退休人员比例高达32%。生活水平:住户总月收入集中在5000元/月以下,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偏大。
  3交通出行情况。出行次数:日均出行次数35次/日。出行结构:出行以电动车为主,慢行比例高达8598%,公交车出行比例仅为429%。出行距离:平均出行距离3公里。机动化水平:机动车保有量约3266辆,核心区1549辆,千人拥有率为9331辆。
   (二)古城区的路网和停车系统现状
  1路网现状“两纵一横”的路网结构。骨架路网:西街、中山路、新华路组成骨架路网。鱼骨状:6米以下的小街巷纵横交错,依附于西街等主要街巷并随街巷的延伸而向外展引,呈以主要街巷为主轴的类鱼骨状路网结构。
  2停车系统现状。现有公共停车场6个,958车位。配建停车场4个,分别为:开元盛世1200(配建),中山公园北侧日夜停车场92,威远楼停车场155,泉州影剧院80,东街钟楼地下停车场89,鲤城大酒店64(配建),泉州酒店150(配建),鲤城区政府150(配建),中闽百汇196。
  (三)存在问题分析
  1路权分配模糊。西街、中山路、新华路均为一块板的断面形式,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等交通混行严重。
  2干道交通压力大。各类交通集中于干道上,缺乏分流支路。机动车道连通性差:可通行支路密度过低,导致出行生成点与干道系统缺乏过渡性连接。
  3自有车位比例低,路边停车泊位比例很高。片区内多为老旧的私人住宅,仅有9%的居民自备车位,其余以路边停靠为主。路边停车,道路容量将减少20%—25%,对于道路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路边停车严重影响了先天道路资源不足的古城区交通。
  4非机动车停车秩序混乱。片区内沿街商铺发达,但缺乏规范的非机动车停车管理,整体秩序混乱,对慢行系统连续性有一定干扰。
  5路边停车位抢手,公共停车场遭冷遇。一些路外公共停车场指示标志不明显或入口被小摊小贩占据。很多驾车者宁愿把车停在路边,甚至是违章停车,也不愿意进入停车场(库)。除了路边停车泊位使用方便以外,停车收费的管理政策(白天与夜间)是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
  6公建设施停车矛盾突出。福医大附属第二医院配建的停车场无法满足就医人群的停车需求,早晚高峰通政小学、第三实验小学等处上下学时段,大量接送学生的私家车在路边停靠,占据半幅路面,严重阻扰了其它车辆通行。
  7古城与新区公共停车场缺乏差异化停车收费的管理政策。由于古城停车场资源稀缺,而许多城市优质资源如中小学、幼儿园、医院等又集中在古城,导致外来车辆长期占据古城停车资源。尽管古城居民机动车保有量低,但仍无法满足古城居民停车需求。
  8公交发展模式单一,满意度低。公交线网密度高、重复系数高:公交线网密度448。部分道路线网重复率高,尤其集中北门路、中山街、东西街等。站点覆盖率高:中心城区公交300米覆盖率高达947%,500米覆盖率为100%。公交满载率偏低:通过调查,369%公交车满载率小于25%,处于低承载状态;公交满载率低于50%的,占比例767%满意度低:等车时间长、换乘直达性差、换乘不方便(等车时间长、不准时是公交主要问题)。新启动的社区巴士叫好不叫座:“古城1区”采用纯电动观光电瓶车,以不定线、不定点、招手即停方式,按上车先后依序送客到门。既服务游客又服务古城居民。但由于投放该区域的社区巴士数量少,又缺乏相对固定的停靠点,在实际运营中基本看不到社区巴士的踪影,效果不甚理想。
  二、加强泉州古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一)硬件措施
  古城区的停车系统应该采取限制模式来发展,按照实际停车需求的70%供应停车泊位,不足的部分引导驾车者在古城区周围进行停车换乘。同时,通过交通经济政策、交通管制政策来调整古城区内部的交通方式分担比例。
  1新增停车设施。古城区内部土地资源十分紧张,不能完全满足停车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对古城区采取停车泊位限制策略,部分满足需求,同时在古城区周边对进入古城区的机动车进行“截流”。
  古城内及周边现在拥有公共停车场6个,958车位。按规划建议新增设6个,1948车位。分别为:园林管理处150,中桥衡器500,旧实小700(立体),鲤城区政府地下150,泉州机器厂(悦来酒店)200(立体),工艺厂102。使得总停车位数达到约2904个,已超过古城机动车保有量3266辆(其中核心区1549辆)实际停车需求的70%。可以满足古城区内及部分外来车辆的停车问题。
  2沿古城区周边交叉路口设立停车诱导系统。完善和设立古城区停车诱导系统,显示古城区内及周边停车场停车泊位供给情况,同时显示古城区内主要道路的交通状况。
  3街巷内采用单向交通进行精细化设计。古城街巷狭窄通行能力有限,建议以西街、中山路将古城核心区划为三个片区,片区内街巷采用单向交通进行精细化设计,按规划打通古城内部主要车行通道,如濠沟墘、爱国路、奎霞巷、福中巷等,合理设定片区内微循环线路,使其与古城内部主要车行通道相连,并接入城市主次干道以疏导片区交通。
  4街巷路内停车。现状核心区内路边停车位约180个,建议在保障消防通行带的基础上,利用街巷两边退让空间及空地挖潜,对宽度超过5米的街巷施划公共停车位并加装咪表,按停车时间梯度收费,满足近期路边(夜间)停车空间,远期逐步取消。
  5整合古城用地空间,挖掘用地潜能建设停车设施。鲤城区政府:整合办公资源,拆除石头房(三栋两层、一栋四层及一栋一层),按照《古城控规》结合现状已建建筑(两栋七层)进行规划整合,并结合新建办公楼建设公共地下停车或立体停车设施。
  旧实小:结合招拍挂《规划设计条件》提出建设公共停车设施的要求。
  原人民医院:结合人民医院改造提出配建立体停车设施要求。
  6在古城外围建设大型停车设施。捆绑出让地块:古城外围土地出让时,建议与公共停车场捆绑进行出让。
  提升改造:对古城周边已建停车场考虑升级改造的可能性,如将地面停车场改造成为立体停车楼等,例如威远楼、新华路百汇等。
  充分利用古城周边大型城市公共绿地配建的停车设施如西湖公园、笋江公园配建的停车场夜间作为古城居民停车使用。
  (二)政策措施
  针对古城,建议开展关于《古城交通政策》专项研究,根据古城特点与保护诉求,提出适合其性质和职能定位的交通政策,“打造以慢行+公交为主的特色鲜明、井然有序的宜居宜游的古城交通特区”。
  1停车收费差别化管理,改革现有停车收费策略。研究停车场收费政策,建立多元化的停车收费标准。对公益性停车场,严格按照管理成本定价;对于经营性停车场,实行分类型、分时段的收费制度。区别古城与新区、白天与夜间等制度不同的收费政策。充分利用经济杠杆,提高停车周转和停车资源利用率。建议公共停车场白天作为公共停车场,夜间用于居民停车。对于居民夜间21:00-08:00停车采取收费优惠,跨过该时区的居民停车采取市场化收费标准。对于街巷路内停车采用咪表实行梯度收费。
  2转变公众以车为中心的出行观念,引导生态出行理念。结合规划停车场、主要社区和公交站点处设置自行车租赁点,保证停车场、社区、公交站点的有效接驳,解决居民出行最后1 公里的问题,并以此逐步取代电动车出行。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古城居民乘车便捷性,提高片区居民公交和慢行的出行比例,降低片区内居民机动车出行比例,建议设置摆渡公交与常规公交站点、相关古城外围停车场相衔接。摆渡公交建议设古城本地居民卡免费乘坐,同时,也服务于高峰期接送孩子上学及上医院就医的非古城市民。
  3采取多样化的交通管理手段。外围公共停车(P+R)、便捷的接驳换乘体系、单向交通组织、片区化的交通管理政策、小汽车控制政策等多项交通管理手段,采取社区自治管理制度划分合理的交通小区,在相关出入口设置相应的管控措施,准物业化管理,登记现有本地车辆,并发放通行卡,严格控制通行卡的发放。通过通行卡的控制来抑制“小区”内的机动车数量,实行有位发卡政策,控制机动车进出,循序渐进实现慢行化、无车区。建议先选择几条街巷作为试点,如奎霞巷、濠沟墘、花巷、福中路等。
  4加强古城违章停车的处罚力度。提高古城街巷临时停车超时及高峰时段内路内停车收费标准,鼓励使用公交入城和使用古城外围停车设施。以南京为例,2014年出台了“史上最贵停车收费及史上最严违停处罚”的政策。根据该法规,核心区路内停车最高20元/小时,上不封顶,将支路街巷的违停执法权交与城管,违停一律罚100元并计3分。新政实施半个月后,南京核心区的车流量减少15%,违停减少近80%,效果显著。
  5原住民、游客实施差异化交通管理。自驾游—P+R:自驾游车辆在古城区外围停车,“近城不进城”,换乘旅游公交或慢行交通进入古城。旅游团:在新华路百汇、原人民医院公共停车场、开元盛世以及旧车站旅游集散中心处设置旅游大巴停车区。换乘方案一:p+步行;方案二:p+社区公交;方案三:p+公共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