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是创造的热土。当前,泉州正值历史上机遇最多的黄金时代,国家级“金改区”“综改区”“海丝”先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生态文明试验区等“五区叠加”的改革效应不断放大。更为可喜的是,今年初出台的人才“港湾计划”,已经成为泉州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新范本,是迄今泉州改革力度最大、含金量最高、覆盖范围最广的人才工作纲领性指导文件,泉州的人才队伍建设必将走上高速发展的轨道。本课题立足人才“港湾计划”的实施,就下一步泉州人才改革工作提出几点思考建议。
一、我市人才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优秀人才单打独斗,难以共享。目前泉州许多优秀人才,仅局限于服务某一部门或某一企业。这些人才往往能力出众却不被熟知,或者受困于体制机制,作用发挥有限,发光发热的机会不多。例如,在不少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受制度规定限制,只能在体制范围内提供服务,限制他们在其他舞台施展才华;而在企业中,也有大量技术人员习惯于埋头苦干,失去了很多与同行交流、同类企业共享的机会。
2存在“外来和尚好念经”的误区。当前,一些部门在聘请专业服务机构时,存在“外来和尚好念经”的思维定式,常以为只要是国际国内知名团队就一定会取得较好效果,往往主观上认为只要是带“国字号”头衔或者是海外团队,就会胜人一筹、高人一等,不惜花较大代价聘请外来团队。事实上,本地团队在部分领域同样具备了国内先进水平,他们更熟悉泉州,在某些特定领域甚至具备了与外来团队一争高下的实力。然而,在实际项目操作中,本地团队很难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
3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有待完善。高层次人才评定往往存在“马太效应”,主要以奖项衡量,很大程度导致一些能力出众但获奖有限的人才错失机会。同时,人才“港湾计划”具有普适性,但人才种类繁多,尤其是针对智能制造、众创人才等泉州重点急需人才的专项政策、评定标准还不够明细。
二、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1打通政府与企业的界限。在体制的框架下,通过创新机制,建立适宜的评价考核制度,允许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具有相关领域突出才能的公职人员尝试短期到重点企业挂职,这些对象在企业服务期间既不给予另行发放薪酬也不影响他们正常职务晋升。这不仅能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企业,站在企业的角度看待问题,同时也能让企业换位思考,引导企业熟悉政府运作方式、工作流程,进而促进政企心手相连、人才无缝对接。
2创新人才资源共享模式。当前社会进入“共享经济”时代,交通出行等如此,人才流动也应如此。应通过建立共享机制,让全市各领域的优秀专业人才团队可以在不同的企业和项目之间流动,大幅提升人才流动的效率。以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为例,他们既能为百宏集团、华宇集团、腾达瓷砖等企业量身定制技术方案,也能为恒安集团、安踏公司、梅花伞业等数十家企业提供直接的技术服务。这样的模式,在工程技术类领域已经初见成效,建议我市出台相关鼓励政策,让人才共享向更多领域、更多门类延展,打造共享人才的泉州模式。
3营造更加公平的人才竞争环境。外来团队固然好,但也应看到泉州本土同样具备优秀人才,在某些领域甚至已属全国领先,不少泉州人才不仅接轨先进,具备了国内一流水平,而且还饱含情怀,熟悉泉州、热爱泉州,渴望为泉州献力。建议市委、市政府应加强引导,营造更加平等的竞争环境,加大对本地服务尤其是优秀企业和人才的服务购买力度,让更多的本土人才参与泉州建设,让他们在实现自我成长提升的同时,更好地服务泉州发展建设。
4打造“港湾计划”双创特区。泉州以敢创著称,丰泽区刚刚获评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聚集了4个国家级、7个省级众创空间和万名创客。这些创客大都是从海外归来的,具有新锐思维和与世界接轨的前沿视角,但还没有足够的证书和奖状。其中,不少具备了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和潜力,却因现有人才政策规定,没能享受优惠政策待遇。建议在人才“港湾计划”实施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应针对这些创客量身定做特定标准,首先在丰泽区试点,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后,进而向全市推广,给更多创业者鼓励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