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泉州智能制造人才开发的对策建议

  • 发表日期:2018-04-27 16:41
  • 字体大小:

 

  2015年4月,李克强总理来泉考察时强调,泉州的传统产业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发展智能制造,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是“泉州制造2025”三个专项行动计划之一,是“五个泉州”建设的重要内涵。近年来,按照国家、省上部署,我市率先启动实施国家“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已有1800多家规上企业参与,3家企业入选国家智能制造专项和试点项目,5家企业入围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类项目,先后引进智能制造高层次人才1000余人,培训智能制造技术人才15万余人,被列为首批“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既需要高层次人才进行前沿创新研发,也需要大量的初级人才、中级人才扎根实体经济,必须通过建立系统高效、开放共享的人才生态链,才能真正实现人才由服务支撑产业向引领产业发展升级。
  一、当前泉州智能制造人才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智能制造人才招引难度大,人才结构比例失衡,领军型高端人才较少,创新型、复合型终端人才不多,具备实际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人才实战能力不强,人才的总体素质和个体能力短期内难以支撑产业驶入高端发展快车道。主要原因如下:
  1缺乏本土大院大所的原生土壤。相对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及省内福州、厦门等城市,泉州缺乏本土大院大所,高层次人才队伍难以在本土培养,主要以引进为主,在移植过程中“水土不服”现象难以避免。
  2缺乏高端产业支撑。目前泉州高层次人才面临难引进、难留住的困境,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市具有创新比较优势、综合竞争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发优势还未显现。就智能制造领域而言,目前泉州制造技术与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交叉较少,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导致原本有意来泉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常因顾虑个人就业选择、专业发展前景、职称晋升机会等问题,转而投向一、二线城市。
  3人才争夺加剧了留才难度。受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双重驱动,我国智能制造产业方兴未艾,相关高端人才炙手可热,国内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纷纷出台持续叠加、较为优厚的产业扶持和人才招引政策,加剧了对智能制造人才的争夺,提高了留才的不确定性。
  4智能制造人才专项扶持政策有待完善。目前,人才“港湾计划”虽对全市人才政策进行了科学前瞻的顶层设计,并配套出台了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团队评审以及工作生活待遇、医疗保健、金融服务、“一站式”服务等扶持措施,但均属普惠性政策,并未出台面向智能制造人才的专项政策。
     二、泉州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建议
  针对我市智能制造人才发展瓶颈,建议在“港湾计划”的框架下,对人才政策思路、产业引导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调整、深化,推动形成系统高效、开放共享的人才生态链。
  1加快建设人才“蓄水池”。一是加大对基础人才的扶持。根据泉州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急需人才的现状,制定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初级、中级人才认定标准,出台初级人才、中级人才专项优惠政策,加大对包括“泉州工匠”等在内的高端产业工人的扶持力度,逐步实现基础人才向高级人才转变,推动形成对高层次人才具有高吸引力的产业氛围和发展土壤。二是加快高端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引才力度。根据泉州产业发展需要,引进建设更多高端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推动现有研究机构提级升格,不断扩大高端人才“蓄水池”规模和层级。三是培育智能制造基础平台。积极推动国家重大智能制造基础项目在泉州落地,加快智能制造基础平台的规划建设,为智能制造人才提供更多用兵、练兵机会。比如,以晋华项目为龙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通过晋华这个龙头企业对接引进一大批产业链关联企业,形成既有上游的晶圆片,又有下游的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完整的产业链条将为智能制造人才提供大量施展技能、自我提升的广阔平台。建议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晋华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推动一批智能制造产业链龙头项目落地生根。四是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统筹全市教育资源,将智能制造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纳入全市急需紧缺专业,增加招生指标,加大补助力度,引导本地高职院校自主培养产业急需人才。同时,加快推进福州大学晋江科教园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性、复合型、实用型”高素质微电子专业人才,形成一批政府主导的智能制造产业人才培训机构,不断提升本土人才比例。
  2加快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建设。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步伐,逐步形成梯次型现代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发挥“产业集聚人才”效应,完善高层次人才扶持政策,健全智能制造人才生态链,实现高层次人才由单纯引进向深入植入转变。
  3畅通泉籍人才回归渠道。紧抓“一带一路”重大发展机遇期,充分发挥好泉州“海丝”先行区和港澳台侨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海上丝绸之路青年创新大会、“6·18”华侨华人项目成果(泉州)专场对接会等载体,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共同开展智能制造人才交流、互访、培训,共建智能制造人才协同创新联盟,培养、引进国际复合型智能制造人才。主动对接留学人员组织以及海外泉籍团体、侨亲社团,建设智能制造人才联络站,畅通海内外泉籍智能制造人才回归渠道。
  4优化人才生活的软环境。一是积极创建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交流圈、朋友圈和生态圈。加强人才政策房统筹规划,配套建设高端文体娱乐设施,做优做强生活配套功能,满足高层次人才对居住品质的需求。改善基础教育配套,引进国际学校,培育优质教育资源,创造人才子女能够享受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条件。健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保障,引进国际医疗机构,满足各类人才对不同层次医疗保健服务的差异化需求。二是建立智能制造科研试错容错机制,全力营造对新引进的人才足够宽容的科研环境,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和人才大胆研发、创新创业,形成良性、健康、持续发展的人才生活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