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泉州“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的建议

  • 发表日期:2017-06-28 13:39
  • 字体大小:

加快推进泉州“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的建议

民盟泉州市委会

    2016年12月,国家工信部批复同意《泉州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实施方案》,要求优化泉州市“一湾两翼一带”的制造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发展,将泉州打造为全国协同创新的标杆区、转型升级的示范区、智能制造的先行区、特色发展的引领区,探索中国先进制造的泉州新模式。我市自2014年唯一获批“中国制造2025”地方样板和实践以来在“泉州制造2025” 发展及行动计划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肯定和赞赏实属不易。但泉州在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过程中由于主客观的原因也存在诸多的现实发展问题和制约瓶颈,基于此,通过调研泉州“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情况进行探讨。
    一、泉州“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存在的问题
    一是泉州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严重制约了泉州的城市试点工作。长期以来泉州科研经费投入远低于福州、厦门,仅占 GDP比重为1.10%,表现在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数占比少,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仅为15%。
    二是泉州制造业与信息化的融合有待深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我市制造业受到原材料成本上涨、劳动力缺乏等的困扰。目前,我市制造业的信息化局限于部分的办公软件的应用、或者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了一些简单的软件模块,各个模块之间并没有实现大规模自动化的数据交换,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企业与行业上下游之间没有很好地解决数据交互问题,使得包括产品、订单、样板都无法迅速准确地通过信息链传达到上下游相关企业中。
    三是泉州制造业产业链延伸受限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泉州制造业由于产业链条中部分环节的缺失,使得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内上下游产业间发展不均衡,产业配套能力较弱,限制了制造产业链向上下游的扩展,削弱了产业集群竞争力,制造业产业集群内部所需的市场体系、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供给不足,难以形成资源共享,阻碍了制造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且泉州制造业产业层次总体偏低,部分产业处于价值链的底层,产品生产以加工、装配为主,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企业带动作用和盈利能力弱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加快推进泉州“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的建议
    我市应以印发实施的《泉州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实施方案》为发展契机,瞄准基本建成先进制造业强市这一核心目标,朝着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产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两大发展方向,按照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三大路径,着力创新、政策、载体和项目四大支撑,将泉州建成国内外知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品牌之都、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之城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典范,并顺利通过国家工信部验收,走在“中国制造2025”的全国前列。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泉州“中国制造2025”
    我市制造业应把推进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适应国内市场国际化变化,适应现代高科技挑战,推动泉州制造业实施战略转型,促进企业从创业走向创新、进而迈向创造,这成为泉州制造业发展必由之路。具体而言,一是整合我市制造业行业企业,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和服务业特色化,促进我市产业迈向中高端,构建轻重并举、三产繁荣、深度融合的现代制造产业体系,打造泉州制造业产业升级版。二是深化工业强基工程,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推动我市纺织鞋服、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四大主导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持续提升我市绿色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以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泉州华中科大智能制造研究院、哈工大泉州工程院等为支撑平台,重点持续推进开展设备制造、汽车整车、运输设备、金属制品等机械装备的产业优化升级。四是依托位于泉港区的福州大学化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晋江海峡石化产品交易中心、福建石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为支撑平台,重点扶持合成纤维、塑料制品、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等石油化工的产业升级,从而打造海峡西岸石化产业先导区,将泉港区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绿色石化基地。
    (二) 深化实施国家“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对接“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
    一方面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抓紧服务业兴市不动摇,致力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始终围绕实施国家“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对接“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把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的重点行业领域由原来的纺织鞋服、建材家居和数控机床机器人三大领域扩大到工程机械、食品包装、纸业印刷和工艺品制造等主要产业领域,加快推进以“机器换工”为核心的数控化、智能化改造。另一方面大规模推进传统产业数控化、智能化改造,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鼓励民企加大研发投入,强化高端创新人才、产业技能人才“二元支撑”,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全方位服务,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力争我市有更多的先进制造企业列为省级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智能制造样板工厂(车间)示范项目、智能制造重点项目、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基地,以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数控一代”示范生产线。
    (三)推动泉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泉州“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立足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支撑制造业企业经营管理、技术进步、机制转换等各项工作的创新和升级,拉动泉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电子信息是泉州正在着手培育发展的五大新兴产业之一。加快泉州制造业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提高泉州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促进泉州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已成为泉州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要措施。因此,泉州优先发展泉州信息产业,加强相关支撑服务能力建设,从而加快泉州制造业信息化的进程,并且发展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促使泉州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和各种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泉州应充分发挥与台湾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承接台湾以集成系统为主的第四波电子产业转移来加快培育泉台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从而带动泉州制造业的升级。
    (四)进一步推动泉州“中国制造2025”产业链的协同与完善
    首先,我市应重点扶持泉州制造业密切联系、紧缺的生产网络和支持网络的建设,如专业交易平台和市场、中介机构、上下游配套企业、物流行业等,加快完善泉州制造业配套产业链。其次,行业协会引导泉州制造业关联的中小型配套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是产业集群创新的重要动力来源,泉州制造业应集中发展上、中、下游关联度高的企业,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态势。最后,泉州制造行业企业应注重先进制造产业链的协同,通过“外引内联”重点培育泉州新兴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集群的配套协作能力,实现制造业产业链的协同,实现泉州制造产业资源全面共享。

 


课题指导:陈建通            
课题组成员:余嘉容 黄金电     
杨京钟 王锦斌     
执笔人:杨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