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农业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 发表日期:2017-06-28 13:37
  • 字体大小:

发展特色农业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台盟泉州市委会

    农村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发掘贫困地区独具特色的农业资源,开发出具有区域特色和较高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并进行产业化生产的生产经营模式,已成为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彻底解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我市发展特色农业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关于特色产业扶贫工作的相关要求和部署,把精准扶贫与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相结合,发挥各地农业资源优势,通过建设基地、扶持龙头企业、创建品牌,开拓市场等手段,逐步建立并完善了我市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为我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助推扶贫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去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比增2.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增8.3%,全市脱贫人口达4.26万人。发展特色农业已成为我市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目前,我市发展特色农业助推精准扶贫开发工作,还存在很多实际困难:一是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自然资源缺乏,自我发展能力较差。我市村财薄弱村达1300多个,这些村普遍存在造血功能不足的特点。二是农产品加工业比较落后,农产品保鲜加工贮运难,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较大影响到贫困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三是贫困农民获得农业信息不易,农业技术、生产方式比较落后,贫困农民发展特色农业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多数从事低水平、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四是贫困农民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筹措资金能力弱,获得财政扶持力度有限等困难,资金短缺成为制约贫困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瓶颈问题。五是农业基地、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力度不够,特别是对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带动效果不明显。六是特色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善,保险普及率不高,贫困农民发展特色农业抗风险能力弱,遇到自然灾害后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我市发展特色农业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虽然近年来我市发展特色农业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2017年全市所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8年181个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摘帽”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如何更好地发展特色农业,助推我市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建议如下:
    一是成立特色农业精准扶贫机构。目前,我市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我市发展特色农业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建议:
    1由市农业局牵头成立特色农业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农业局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和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技术指导服务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政策制定、收集材料等工作,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技术指导服务组由蔬菜、水果、茶叶、实用菌、中药材、设施农业、病虫害防治、农产品深加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等技术服务组等组成,依托技术服务组对全市贫困地区、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指导和人才培训、质量监管等工作。
    2各县区、乡镇也相应成立特色农业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并由专人负责特色农业精准扶贫工作。县区、乡镇领导小组落实市领导小组的部署和安排,直接指导贫困地区和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并及时向市领导小组汇报经验总结、反馈问题。
    3将市直单位选派到贫困乡镇、村挂职驻村的174名干部也纳入相应县、乡镇的领导小组,充分发挥他们的组织协调、引领作用。
    二是加大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力度。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特别是深加工业比较落后,特色农产品多停留在卖原料和初级加工的状态,相关特色农产品没有建立健全产业链,导致大部分农产品都是原产原销,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农民不能获取较高的经济收益。如我市龙眼种植达43万亩,占全市水果种植面积的1/3多,但是由于我市龙眼深加工产业落后,多数鲜果滞销,农民因经济效益差,弃种弃管现象时有发生。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有效解决我市农产品保鲜加工贮运方面的短板问题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建议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发展我市龙眼深加工企业发展,提高龙眼深加工的品种和水平。鼓励和引导一些农业企业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实现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有机衔接。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引导贫困农民进行农产品深加工,解决贫困农民农产品保鲜、加工、贮运、销售难题,提高其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三是逐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推广普及特色农业保险业务。我市台风天气较频繁,一些边远地区还有低温冻害,农业产业普遍存在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的特点,贫困农民因为自然灾害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去年的莫兰蒂、鲶鱼台风灾害,给我市广大农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目前,我市农业保险制度还不完善,农业保险业务没有普遍开展,除了面积较大的水稻和森林有投保外,茶叶、果树和蔬菜也只有部分投保,多数特色农业并没有投保,如遇到自然灾害,损失需要农户或业主自己承担,建议:
    1加快完善我市农业保险制度,大力推广普及农业保险。建议适当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力度和范围,指导、支持我市保险机构根据农业企业、农户的需求,适时增加农业保险险种,适当提高赔付标准。
    2建立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形成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
    四是提高网络信息、技术服务力度。多数贫困农民缺乏获取信息的途径和能力,无法对市场信息进行前瞻性判断,存在一定的盲目生产。因缺乏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大多只能从事低水平、小规模的小农经济,多数贫困农民的生产条件比较差,生产方式较落后。建议:
    1健全我市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整合政府、企业、媒体等资源,立足互联网、电子商务及新媒体的功能,帮助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村建好网络平台,实施“互联网+特色农业”行动,用新的销售理念和销售模式解决贫困村、贫困农民特色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2农技部门应为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实用技术培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现场指导培训方式、结对帮带等形式,使农民看得懂、学得会、能操作。
    3通过创办技术服务示范基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用技术带头人、农产品市场经纪人和电商带头人等农业领军人才,并根据各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引导相关领军人才和贫困户精准对接,以点带面,扩大产业扶贫的参与面和受益面。
    五是加大贫困农民资金扶持力度。贫困农民多数资金短缺,筹措资金能力弱,虽然农行、农商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了一系列的涉农贷款产品,但农民缺乏抵押物,从银行贷款难度较大,而且普遍贷款额度小,期限短,无法满足贫困农民中长期投入农业的发展需要。建议财政加大扶贫资金补助力度,逐步增加扶贫项目贷款财政贴息资金规模,通过金融渠道解决贫困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资金问题。借鉴台湾农会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拓展农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功能。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与贫困农民开展“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的合作,鼓励和支持贫困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出租、入股等方式与农业企业合作,解决贫困农民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不足。

 


课题指导:苏耿聪               
课题组成员:张敏 廖成熙 倪莹莹   
执笔:廖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