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入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领)的规定,在选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逐步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眼权。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常设机构是它的协商委员会150年6月政协全国委员会通过《关于地方委员会的决定》,规定由省、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代行政协地方委员会的职权。
1951年2月,泉州市与晋江县分治后,即成立泉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954年全国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协商委员会不再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956年6月12日,政协泉州市委员会正式成立。
1956年6月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年时间里,泉州市政协(县级)经历了第一、二、三届委员会。1965年3月三届四次全会至1981年2月四届一次全会前,由于历史原因,市政协被迫停止工作。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人民政协工作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1981年2月—1985年底,泉州市政协(县级)经历了第四、五届委员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泉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泉州市政协按届次接续计算,于1986年1月组成第六届委员会。自1986年1月4日政协第六届泉州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至2012年1月,泉州市政协经历了第六、七、八、九、十届委员会。
中共泉州市委切实加强对政协工作的领导。市委在各届市政协都设立党组,张其载任第六届市政协党组书记,林文麟任第七届市政协党组书记,傅圆圆先后任第七、八、九届市政协党组书记,林荣取先后任第九、十届市政协党组书记,杨俊峰接任第十届市政协党组书记。2000年7月起,在市政协机关设立党委,黄利禾先后担任第一、二届机关党委书记,洪川夫接任第二、三届机关党委书记。市委分别于1995年12月12日、1999年12月14日、2005年7月21日召开第一、二、三次全市政协工作会议,贯彻中共中央、福建省委重要会议精神和工作部署,推进各时期全市政协工作。先后出台《关于转发市政协党组〈关于加强和改善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泉委〔1986〕综099号)、《中共泉州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泉委〔1995〕37号)、《中共泉州市委贯彻〈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泉委〔1999〕5号)、《中共泉州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实施意见》(泉委发〔2005〕4号)等文件,为加强全市政协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市直相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市委重要会议和重要文件精神,及时印发有关文件,采取积极措施,为各级政协履职尽责创造良好条件。
第六届至第十届泉州市政协逐步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及时调整界别设置,不断发展壮大委员队伍。第六届市政协设置25个界别,共有289名委员、62名常务委员;1986年1月,六届一次全会选举张其载为主席、朱江水等6人为副主席、叶启东为秘书长;六届三次、五次会议增选3位副主席。第七届市政协设置30个界别,共有311名委员、61名常务委员;1991年3月,七届一次全会选举林文麟为主席、傅圆圆等5人为副主席、卢金枝为秘书长;七届五次会议补选傅圆圆为主席、补选1名副主席。第八届市政协设置32个界别,共有456名委员、82名常务委员;1996年3月,八届一次全会选举傅圆圆为主席、何国栋等7人为副主席、黄利禾为秘书长;八届二次会议增选2名副主席。第九届市政协设置31个界别,共有505名委员、95名常务委员;2001年4月,九届一次全会选举傅圆圆为主席、何国栋等9人为副主席、黄利禾为秘书长;九届五次会议补选林荣取为主席,增选1名副主席;九届六次会议增选1名副主席。第十届市政协设置32个界别,共有514名委员、91名常务委员;2006年12月,十届一次全会选举林荣取为主席、陈敬聪等10人为副主席、黄利禾为秘书长;十届四次会议补选秘书长;十届五次会议补选杨俊峰为主席。
第六届至第十届泉州市政协依据《政协章程》组织召开各种会议,履行职能职责。六届市政协共召开5次全会、25次主席会议、22次常务委员会议;七届市政协共召开5次全会、35次主席会议、27次常务委员会议;八届市政协共召开5次全会、63次主席会议、26次常务委员会议;九届市政协共召开6次全会、68次主席会议、33次常务委员会议;十届市政协共召开5次全会、32次主席会议、35次常务委员会议。各届市政协通过召开会议,适时决策重大事项、决定人事任免和协商相关工作。各届市政协还与市政府召开数十场次联席会议,开展有关专题协商;召开50多场次市、县(市、区)政协主席工作座谈会、数百场次各类会议,以回顾总结、研讨交流、部署推进政协工作,庆祝或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和伟大历史人物,表彰政协系统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第六届至第十届州市政协牢把团结民主两大主,服务党政工作中心、在服行政治协商、民主、参政议三个能方面组织大量活动开展大量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在学习、宣传、理论研究和信息工作方面,通过印发简报和发送报刊等学习参考资料,举办专题辅导报告会、讨论会、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委员学习理论,提高素质;通过创办机关刊物、网站,大力宣传委员风采,及时反映各专门委员会、工作组的活动情况,交流经验,推动工作,增进委员的相互了解,并以此加强与兄弟省、市政协的联系沟通;通过密切与有关国内重要媒体报刊的联系,在相关刊物刊载宣传泉州市政协履行职能的情况;同时通过举办专题研讨会、学术研讨会,不断扩大泉州市政协的社会影响力。在提案工作方面,通过精心组织委员和政协参加单位撰写、提交较高质量提案,确定并重点督办一批重要提案,提高提案办理工作水平。在经济、教科文卫体、社会与法制、港澳台侨与外事、民族与宗教、人口资源与环境工作等方面,通过组织一系列课题调研、专项视察、提案督办、专题协商、民主监督、建言献策等履职活动,促成很多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得以明显改善和妥善解决,有力地助推泉州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在文史资料工作方面,通过编辑出版文史资料,编撰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系列画册和专辑,视察文物保护单位,开展专题调研,配合全国政协和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征编专题资料,举办纪念大会、学术研讨会、诗词吟诵会、征文活动、书画摄影作品展等,为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添砖加瓦。在落实统战政策工作方面,通过参与专项督查、督促落实有关政策,协助党委、政府落实相关统战政策,共同做好政协系统一些冤假错案的平反和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工作。在联系与指导工作方面,通过召开市、县(市、区)政协主席工作座谈会、专门委员会工作会议,邀请县(市、区)政协委员参加重要提案督办、重要视察考察、重要课题调研、重要专题协商会议等,扩展与县级政协的联系渠道,密切与县级政协的工作联系;通过接待并参加全国政协、福建省政协和省外政协在泉州的调研、考察、视察,参加省内外政协的横向联系会议等活动,虚心学习借鉴上级政协、兄弟省市政协的先进工作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设,推动政协工作新发展。在自身建设方面,通过密切与各民主党派的联系,支持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泉州市党委、政府一系列政策、决策的讨论协商,为政协参加单位履行职责提供平台,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加强界别建设,创新界别活动形式,开展适合界别特点和要求的活动,认真探索发挥界别作用的方法和途径,充分调动各界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通过加强政协委员履职平台建设,强化对委员的管理与服务,宣传政协委员中的先进典型,以加强政协委员队伍建设、提高委员队伍整体素质、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通过适时设立、整合专门委员会,不断推动专门委员会科学化建设,为委员开展经常性的履职活动提供组织保障;通过深化政协机关机构改革,完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工作制度,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委员发挥主体作用提供多方面保障;通过加强委员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委员履职档案,对委员参加政协例会、提出提案、反映社情民意、参加视察调研、参加联络活动及其他有关活动提出详细的履职规定,同时对依法维护政协委员履职的权利提出具体要求。在扶贫济困方面,通过发动政协机关、政协委员挂钩扶贫、捐赠济困、帮扶少数民族村,为党政分忧,为百姓解难。
第六届至第十届泉州市政协逐步建立健全相关工作规则、制度,深化政协制度化建设。七届市政协出台2份文件,八届市政协批准3份文件,九届市政协印发12份文件,期间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转发九届市政协关于《政协泉州市委员会提案工作实施办法》,十届市政协印发1份文件,分别制定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工作规范,全体会议工作规则,主席会议工作规则,主席联系常委、常委联系委员制度,常务委员会工作规则,秘书长会议工作规则,政协秘书长、副秘书长和各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工作规则,提案工作实施办法,专门委员会通则,委员履行职责服务管理办法,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条例,委员视察工作暂行规定,政协机关办公会议制度等。
第六届至第十届泉州市政协适时设置、整合政协机关的内设机构。六届市政协成立办公室,作为常设办事机构;成立提案、学习、文史、经济、“三胞”(即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工作委员会以及教育、科技、文艺、医药卫生、妇女、民族宗教、法制工作组等12个委(组)。1989年3月,原有的12个委(组)合并为10个工作委员会,并增设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三胞联谊委员会办公室、专门委员会综合办公室等3个科级机构。1991年7月,市政协机关设置4个处级机构,除原有市政协办公室外,增设市政协专门委员会综合办公室、三胞联谊委员会办公室、经济科技委员会办公室。随后,撤销委员会3个科级办公室。2005年9月,市政协机关机构设置由原来的4个机构正式调整为办公室、研究室2个办事机构;专委会由“虚”转变为“实”,设立的提案委员会、学习宣传委员会、经济科技委员会、港澳台侨委员会、社会和法制委员会、文教卫体委员会、民族宗教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等8个专门委员会均为正处级单位建制。2009年2月,合并文史委员会和学习宣传委员会,设立文史和学习宣传委员会;新设立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文教卫体委员会更名为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经济科技委员会更名为经济委员会,原承担的科技方面工作职责划入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港澳台侨委员会更名为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市政协办公室内设联络科更名为政协委员工作室,升格为副处级单位,挂靠市政协办公室。1997年成立的《泉州政协》编辑部、2006年成立的泉州海峡文化交流联谊中心,均为正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市政协办公室领导。
1986—2011年,泉州辖区的11个县(市、区)政协组织机构先后建立并得到加强。鲤城区政协历经7届,行政区划调整后丰泽区政协和洛江区政协均历经3届、泉港区政协历经2届、石狮市政协历经5届,晋江市政协、南安市政协、惠安县政协、安溪县政协、永春县政协、德化县政协均历经7届。各届县(市、区)政协机关均设置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并随形势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适时调整、充实和完善。
六届市政协以来的发展历程,展现出政协组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锐意进取、服务大局、履职尽责的光辉篇章。26年来,泉州市政协在中共泉州市委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组织机构、界别设置、制度规章不断健全完善,委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履职活动不断创新扩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既为泉州的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也为泉州政协事业的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提供丰富经验和宝贵借鉴,更为泉州政协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夯实基础。